一《彭德怀杀战马》
长征途中,部队马上要断炊了,彭德怀只好将饲养员叫来问:“还有几匹牲口?”老饲养员回答:“连军团长那匹黑骡子在内,有6匹。”彭德怀下令,“全部杀掉。”老饲养员坚决不肯杀大黑骡子,彭德怀说:“我也舍不得,现在连野菜都没得吃,只有杀了牲口,才能出草地。只要有人在,牲口,敌人会送来的。”这样,把牲口杀了,他们军团部只留一点杂碎,肉全部分给各连队了。
二《贺龙钓鱼》
当时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夫人要分娩了,贺龙不声不响用麻绳和针做了一鱼钩,就这么往水草里一扔,居然还真钓上鱼。他的堂弟贺文玳回忆:“也许是被红军精神感动了吧,鱼也来贡献。贺龙吩咐炊事员熬了鱼汤送去。后来,萧克夫人顺利产下一男娃,因出生在红军土制的一座碉堡里,贺龙就给娃子取名为碉堡……”
三《传奇的“一碗子”》
1936年7月,红军经过柯河时,几位藏族牧民在返家途中遇到一名身负重伤、气息奄奄的女红军,身边带着一个小男娃。女红军用微弱而颤抖的声音吃力地说着什么,牧民们不懂汉语,不过从女红军的表情看得出,大意是请求他们收养孩子。当牧民索朗会意地把小娃抱起来向她频频点头时,这位女红军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牧民们迅速地掩埋好女红军的遗体,把孩子带到家里隐藏起来。从此,生活在贫困线上的善良的牧民们纷纷伸出了救援之手,你一碗糌粑、我一坨酥油,共同抚养着红军娃娃。渐渐地, “一碗子”便成为牧民们对红军娃娃的称呼,也成了这位红军遗孤的正式姓名。后来,长大成人的“一碗子”,和垮沙乡的藏族老乡一道,迎来了阿坝解放, 过上了幸福生活。
四《一个糌粑盒子的故事》
在马尔康木尔宗,听说红军要来,全村男女老幼都跑光了,阿斯足家有一个60多岁的老喇嘛,因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未能随众离去,但仍然受畏惧情绪的驱使,想出门去不远的斯密寨躲一躲,当他拄着拐杖在小路上艰难行走时,迎面走来一个红军战士,亲切地招呼他,嘘寒问暖,热情地掺扶他回到寨子上,这时虔诚的喇嘛,才如梦初醒,醒悟到村民的逃避和恐惧是多余的。
此后,喇嘛受到驻村红军战士的关怀,胜似亲人的照顾,把他安置在舒适的氆氇毡子床铺上,给他倒茶,送馍馍,讲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在喇嘛的劝说下,逃散的百姓都回到了村寨,消除了顾虑,给红军带路,当通司,筹粮,搞运输,扩红工作也得到响应。红军北上离村时,还特意给喇嘛送来一盒珍贵的糌粑,喇嘛含泪望着红军战士渐渐远去的背影,口里念叨着说,真是菩萨军队呵。这只糌粑盒流传下来。
从此,马尔康木尔宗乡流传着一个糌粑盒子的红军故事。
五《争尝野菜》
红六军团保卫局的七人过草地时,由于荒芜人烟,已断粮好几天,身体快垮下来了。为了填饱肚子走出草地,他们分头采了一些野菜,但又分不清哪些有毒,哪些可以食用,于是决定召开一次党小组会,选出一人先尝,鉴别出无毒野菜供大家充饥。
会上,四名党员要求先尝,三位要求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尝,年老的要尝,年轻的也要尝,都想把危险留给自己,生存留给别人,场面感人至深。最后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选出了最年轻、抵抗力最强的陈云开先尝,理由是他能抵抗住野菜的毒性。不知名的野菜,苦、酸、麻、辣、涩,味道俱全,当他品尝到第七种野菜时,终于中毒晕了过去。陈云开经战友们抢救未有大碍,战友们吃了无毒的野菜,走出了草地。
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目前不过几十人,大多已近百岁,个别的已过百岁。而长征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参军的红军,人数不足300人,年岁也在90岁左右了。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人数,去时20.3万余人,还剩3万余人。
一、出发时人数:
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下设4个梯队)、第二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共青团等组成)和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军团,共8.6万余人。
2、1934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共5个军(第4军、第9军、第30军、第31军、第33军)、11个师(第10师、第11师、第25师、第27师、第88师、第89师、第90师、第91师、第93师、第98师、第99师)、33个团。
再加上补充师、红军大学(原彭杨军政干校),妇女独立1团、2团,炮兵团、特务团,共8万余人,加上随行的党政机关、医院和工厂职工等,总计约10万人。
3、1934年11月,红25军出发长征时,撤销师的建制,军直辖3个步兵团(第223、第224、第225团)和手枪团,共2980人。
4、1934年8月,红6军团奉命西征时,全军团约9700余人。西征途中,红6军团遭受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特别是在甘溪战斗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1934年10月,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红2军团)会师时,3300余人。红3军(红2军团)同红6军团会师时,全军约4400余人。两军团合计约7700余人。
二、到达人数:
中央红军主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总计,红军长征胜利最后保留下来的兵力3万多人。
第一位,张立雄少将,1913年出生于福建上杭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青团,两年后转入共产党,曾参加过土地革命,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紧接着,又跟随大部队进行了长征,而后,更是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国后,又先后任职于云南军区和江西军区,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军衔,时至今日,张老将军已经是108岁高龄,是仅存的“开国将军”中,年纪最大的一位。
第二位,涂通今少将,1914年出生于福建长汀县,这位老将军与其他将军大不相同,他是军医出身,1932年考入江西苏区红军卫生学校,1933年加入共产党,同年成为一名红军医生,长征结束后,他又进入延安中国医科大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时任多个战区的卫生部部长,后又前去苏联留学,建国后,又积极开国我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因此,他不仅仅是仅存的六位少将之一,还是唯一健在的红军博士,现如今,他已经107岁了。
第三位,邹衍少将,1915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1930年加入红军,此后便一直跟随大部队东征西站,在1949年时,邹衍担任的中央警卫师一路护送毛主席安全进驻北平,随后,更是多次担任了护送主席的任务,曾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赞扬,在1955年时,被授予少将军衔,到了2021年,他已经是106岁的高龄。
第四位,文击少将,1918年出生于河北霸县,1937年参加八路,一开始的他一直从事宣传工作,直到他担任了炮兵营的营政委,此后便再也没和炮兵分开,建国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从朝鲜回来后,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学习,在1964年时,晋升为少将军衔,如今的文击少将,也是百岁老人,时年104岁。
第五位,杨永松少将,1919年出生于广东大埔县,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但他在11岁时,就参加了革命,是这几位将军中,最小参加革命的将军,而他更是在15岁时,就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时,只有36岁,从一个放牛娃到开国将军,杨永松的一生可谓传奇,现如今的他,已经102岁了。
健在红军共55人。
1、其中女红军10人:
苏 力、蹇先佛、王新兰、陈其、李鸿翔、万曼琳、赵桂英、王全英、张文、王少莲。
2、男红军45人:
涂通今、邹衍、张力雄、杨永松、王扶之、向轩、万海峰、郝毅、马志选、胡正先、王玉清、熊玉坤、凤玉奎、肖延、阮长桂、顾昌华、索心忠、张世魁、杨焕炳、王敬群、闵敬德、邓忠德、范希贤、曹守成、杜国榜、强德义、王大用、郭天富、张松云、杨义生、张文贤、杨茂德、何颐好、谢才山、李章凡、李宇光、吴九成、邓玉乾、夏飞、李培英、邹顺、苏毅然、李力安、孙金道、赵世新
长征前大概25万多红军,经过长征后,只剩下了近6万红军,大都牺牲在长征途中,他们也是英雄!而他们活到今天的,已不足300人。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