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植物提取物百科网!

拟除虫菊酯 Pyrethroids

更新时间: 2024-09-26 20:20:45 责编:NRTW15 浏览

拟除虫菊酯 Pyrethroids

一类仿生合成的杀虫剂,是改变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衍生的合成酯类。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研究确定,此后,开始了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1949年,美国的m.s.谢克特等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类似物丙烯菊酯。在50~60年代,又有一些类似化合物陆续研制成功,通称为合成拟除虫菊酯。

这些早期品种与天然除虫菊酯一样,在光照下易分解失效,仅适用于室内条件下防治害虫。许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弄清分子结构中易被光分解的不稳定部位,其中包括英国化学家m.埃利奥特领导的小组。70年代初,他们在结构改变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功,合成了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氯菊酯。此后不断出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其中还包括了不含三元环的氰戊菊酯。

80年代以来,结构改变的研究仍在深入,并有了新的进展。例如结构中引入氟原子的品种兼具杀螨效能,又如把酯键改为醚键后,可大大降低对鱼的毒性等。

拟除虫菊酯品种

拟除虫菊酯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合成的有光不稳定和光稳定的(见表)。它们的化学结构较复杂,有旋光异构体或顺反式立体异构体,生产工艺的反应步骤较多,对原料质量和操作控制要求严格,是典型的精细有机合成。自70年代以来生产迅速发展,到80年代全世界的年产量已达数千吨,1984年销售额为9亿美元,成为杀虫剂中一个重要的大类产品。中国在80年代已研制投产数个拟除虫菊酯品种,开始在农业和卫生上应用。

除虫菊酯与拟除虫菊酯的区别

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都是杀虫剂的一种,两者的化学结构类似,但是具体的化学成分和性质不同。

除虫菊酯是从菊花中提取出来的化合物,常见的有氯氟虫腈、氟虫腈、氟氯氰菊酯、氟氯吡虫啉等。除虫菊酯的杀虫效果较好,但具有较高的毒性,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也较大。

拟除虫菊酯是一种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噻虫嗪、哒乐虫、吡虫啉等。与除虫菊酯相比,拟除虫菊酯的毒性较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在使用这些杀虫剂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并遵守使用说明,注意安全使用。

除虫菊酯加工工艺

除虫菊酯的主要来源是除虫菊植物的花朵,根、茎中也含有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通常采用正丁烷亚临界萃取(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祁鲲的专利技术),其加工工艺如下:
干花造粒--亚临界低温萃取--溶剂回收--除虫菊酯产品

拟除虫菊酯其特点如下

①高效。其杀虫效力一般比常用杀虫剂高10~50倍,且速效性好,击倒力强。例如,溴氰菊酯每亩用药量仅1/15克左右,是迄今药效最高的杀虫剂之一。菊酯的分子含有多种立体异构体,毒力相差很大,分离或合成其中的高毒力异构体甚为重要。

②广谱。对农林、园艺、仓库、畜牧、卫生等多种害虫,包括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早期开发的品种对螨的毒力较差,但目前已出现一些能兼治螨类的品种,如甲氰菊酯、氟氰菊酯,并有能当杀螨剂使用的氟丙菊酯。早期的品种由于对鱼、贝、甲壳类水生生物的毒性高,不允许用于水稻田,目前已开发出对鱼虾毒性较低的品种,如醚菊酯、乙氰菊酯可在稻田使用。

③要求喷药均匀。这类药剂的常用品种对害虫只有触杀和胃毒作用,且触杀作用强于胃毒作用,如氰戊菊酯对斜纹夜蛾的触杀毒力比胃毒毒力大8~9倍。因此,施药时要把药液直接喷洒到虫体上,或是均匀地喷洒到作物体表面,使害虫在作物体上爬行沾着药剂或是吃了带药的作物体,才会中毒死亡。

④极易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农用拟除虫菊酯是一类容易诱发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杀虫剂,其抗药性表现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抗药性发展快、水平高。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黄河中下游使用菊酯仅3~4年,棉蚜对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就产生了上千倍的抗性。因此,为了合理使用菊酯类农药,延长其使用寿命,建议使用时注意3点:一是规定使用范围,限定对作物危害严重的害虫才使用菊酯杀虫剂,其他害虫尽可能选用其他类型杀虫剂;二是在关键世代用药,对必须用菊酯杀虫剂防治的害虫也只能在害虫发生危害的关键世代使用,其他世代选用别的杀虫剂防治;三是限制使用次数,一般在一个生长季节使用1~2次,并与其他类型杀虫剂轮用或混用。不可把菊酯农药当作万能药,无处不用或连年频繁使用。二是品种间抗药性有差异。不论是发展速度还是水平都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品种时,更应注意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除虫菊试验示范工作

云南峨山县农业局认真抓好除虫菊试验示范工作

针对除虫菊在高密植条件下,由于单位面积内群体增大,植株封行早,造成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从而诱发疫病和根茎腐病的发生,影响产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一问题,峨山县农业局经作站与峨山南宝植化有限责任公司合作,采用同田对比试验设计,在双江镇富泉村委会有争对性地进行了二组田间试验。目的是进一步探索除虫菊在密植条件下,是否因群体偏大而影响个体正常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产量、质量。同时,摸索和总结出高密植条件下,适宜个体正常生长发育的种植方式,为制定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该试验由峨山县经作站设计并安排专人负责实施,第一组:高密植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对除虫菊田间长势、发病率、花期、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处理。小区面积36平方米,每小区定植240株, 亩种植密度4000株。第二组:露地苗不同移栽期对除虫菊田间长势、发病率、花期、产量、含酯率的影响试验,共设10个处理,小区面积36.8平方米,每小区定植244株,亩种植密度4000株。 目前,二组试验前期生长旺盛,长势喜人。

声明:以上信息没有经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和确认,来自互联网公开发表的文献,仅供参考。本站对作者上传的内容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且自行核实内容的真实性和和合法性。

关注我们

微信

网站也是有底线的

植物提取物百科 全球最大的植物提取物中文网 stephenture@qq.com

Copyright © 2020-2024 zw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