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完善(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1.中医精神文化
又称中医理念文化,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都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的学问,中医哲学就是中医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中医哲学不仅与易、儒、道、释哲学有相同的共性,而且还有与易、儒、道、释哲学所不同的个性。
2.中医生命文化
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元,而生命文化可以说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并以此建构了藏象、经络、证候等理论系统;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身同构、同序的小生命体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体系统。中医比任何一门其他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命文化。
3.中医比较文化
主要指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医文化与西医文化及其他民族医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就前项研究而言,目前一般偏向于传统文化(易、道、儒)对中医的影响之类的论文比较多见,而研究中医对易、道、儒反作用、反影响以及中医在传统文化中究竟有何地位问题的论文较少。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中医药学发源于先秦之春秋战国,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其理论的发展则又经历了两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而每一阶段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则又各有其特点。
(1)形成时间的界定
根据历史学界的考据和推断,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最迟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
(2)形成的标志和体系的确定
1)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中医学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其内容是以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对人体的解剖形态、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各方面,都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阐述
2)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问世之后,《难经》的成书,并与《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之作,并由此而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成书于汉以前,相传为秦越人所著,全书以问答形式撰述(共81个问答),其内容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则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并对三焦和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以及虛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有所创见,尤其在脉诊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有重大发展,从而能补《黄帝内经》之不足,成为当时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经典医籍,故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杂病论》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的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其倡导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前书以外感病辨治规律阐述为主,后书则主要阐释内伤杂病的辨治规律。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书中收载药品365种,系统总结了汉代及汉以前药物学理论知识。该书根据养生、治疗和有毒无毒,将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根据功效分为寒、凉、温、热四性,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为后世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是什么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1.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
2.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3.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
4.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是
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汉代以后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又逐渐充实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战国以降,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学术的百家争鸣,为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文化氛围。
此时,古代医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力图将医学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他们在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
同时又将古代哲学的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引入医学领域,作为方法论用以阐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于此建立起中医学理论体系。
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即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医药法》共9章63条,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原则,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着眼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坚持规范与扶持并重,强调政府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责任。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
中医理论体系指导思想
中医的基础思想即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
中医基础思想的主要包内容括分形阴阳五行学说,藏象五系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中医理论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 基础医学方面,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 临床医学方面,自东汉《伤寒杂病论》问世,奠定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以后,中医临床医学名家辈出,并逐渐趋向于学科分化,向专科发展。
3方剂学方面,是专门研究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学科。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中医学也是从辨证入手进行治疗,而不重复以往的经验。当然,理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则被扬弃。理论源于经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一复杂过程中逐渐完善的。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①藏象、经络、形体官窍、精神气血津液、体质学说,为有关人体正常形态生理的理论;
②病因、发病、病机学说,为有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理论;
③治疗原则与方法,药学、组方理论及诊法、辨证理论,为认识与处理疾病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④养生、保健、康复理论与方法,为有关预防与延寿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制约和指导以上各种理论的是在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影响下建立的整体观、恒动观与辩证观,它们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表达了中医学的特色。
当然,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化进程,中医学自身的基本理论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古代哲学范畴的精气、阴阳、五行诸学说对中医学的影响将不断被淡化,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将不断得到更新,并纳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研究领域,中医学的新的假说、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将被提出和建立,中医学理论体系也将在此基础上得到逐步完善和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