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赤枯病多发,注意及时排涝

水稻赤枯病多发,注意及时排涝

来源:网友投稿 更新时间: 2023-05-15 阅读

水稻赤枯病多发,注意及时排涝

  受近期连续降雨影响,以“三病三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及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为主的水稻中后期病虫害将总体偏重发生。相信广大种植户和经销商朋友已经在当地农技及植保部门的的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但除了水稻侵染性病害外,多雨易涝的环境条件也有助于水稻生理性病害的发生。近期在宿迁市泗洪县已有水稻赤枯病发生,为了便于大家对水稻赤枯病进行识别和预防,本文将就其要点进行梳理。

 

1  赤枯病

  水稻赤枯病俗称铁锈稻,是水稻的一种生理性病害,随着近年来秸秆还田和机插稻面积的扩大有加重趋势;该病害多发于水稻分蘖初期,至分蘖盛期达发病高峰;一旦发生即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继而影响产量,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30%以上。

 

2  症状

  水稻赤枯病症状最先从下部老叶开始显现,通常在老叶尖端产生褐色斑点,后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最后全叶枯死;症状可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全株只有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望似火烧状。

 

  该病害可致移栽后的水稻秧苗返青活棵缓慢、株型矮小紧凑、分蘖减少,上部叶片瘦弱挺直。拔起病株可见根部呈赤褐色,严重时变黑、腐烂,同时新根极少,白根生长受抑制。

 

3  水稻赤枯病因类型

  水稻赤枯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大多数是由环境胁迫导致的,根据情况可以分为以下3种类型。

 

3.1  土壤缺钾型

  因土壤有效钾含量低,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对钾的需求而发病。此类型赤枯病多发生在沙土田和漏水田。通常在水稻栽后两周左右时间即开始发病,初期稻株叶色略呈深绿,叶片狭长而软;基部叶片自叶尖沿叶缘两侧向下逐渐变黄色或黄褐色;拔出根后可见根毛少且易脱落。

 

3.2  植株中毒型

  因土壤中含有大量未腐熟的秸秆、粪肥等产生的还原性物质(如硫化氢等)毒害稻根,抑制其扎根及养分吸收能力。此类型多发生在秸秆还田田块、深泥田等;常造成稻苗移栽后难返青、返青后少分蘖,主要表现为叶尖先向下褪绿并长出红褐色斑点。

 

3.3  低温诱发型

  因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水稻根系发育,导致吸肥能力下降而发病。此类型多发生在连续阴雨天气或梅雨季节,在秧苗栽插过深、偏施氮肥、稻田长期积水的田块会加重发生,染病稻株具备赤枯病典型症状。

 

4  防治方法

  赤枯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贫瘠的田块应多施用腐熟完全的有机肥兼磷钾肥培肥土壤,增加养分和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水稻移栽前避免有未腐熟的残茬秸秆和有机肥存田;水稻移栽后如遇连续阴雨天气注意及时排水。对于已发病田块应依据不同的发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土壤缺钾型赤枯病。可与氮肥一起施用适量钾肥(7.5 kg/亩),防止偏施氮肥造成叶片嫩绿;

 

  (2)植株中毒型赤枯病。对显出症状的田块及时脱水露田,通过增加土壤通气性降低还原性毒素作用能力,促发新根,增强根系对磷钾的吸收能力;遇连续阴雨天气,田间水层要浅,保持时间不宜过长;

 

  (3)低温诱发型赤枯病。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补充植株所需磷钾肥,促进秧苗快速恢复。

 

  发生赤枯病的田块如果已发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纹枯病等侵染性病害,可将磷酸二氢钾采用二次稀释法与其他杀菌剂一同施用。需要注意的是磷酸二氢钾不宜与碱性杀菌剂如氢氧化铜,或含有钙镁等金属阳离子的药剂混用。如不能确定能否混用,可各取用少量做混配溶解实验,如有沉淀产生则不宜混用。

 

  

★  水稻 多发 及时

分享到:
你觉得文章内容怎么样